《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当爱情成为一种理论

今年以来一直深受失眠困扰,睡不着觉,盯着床板发呆,看着窗外路灯的影子映在床板上,从第一块木板,慢慢移到第二块木板,再移到最远的床板,就会思考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形成了思考作为一种乐趣的习惯,所以拜失眠所赐,很多问题都思考出来了一个为什么的原因。也算是格物致知的一种。

读这本书的同时,在和同门学习控制理论——作为控制专业的博士生,虽然不从事控制方面的研究,但连控制理论都不懂简直贻笑大方——为了避免别人嘲笑我不懂控制理论,所以先提前学会控制理论。我觉得哦,因为有理论指导,才会有的放矢地控制,所以爱情也应该是一种理论,脑海里面有一种理论,当真正面对它的时候才会更加从容,不同的是它比一阶系统、二阶系统复杂了太多。

1

第一个有意思的概念是“爱情脚本”。一个是旧的爱情脚本,一个是新的爱情脚本。旧的爱情脚本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确定的,什么时候谈恋爱,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在哪里工作,每个人都按照这个确定的模式走,努力去符合这个模式要求的角色。新的爱情脚本里,个体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希望自己来决定在哪里工作,要不要结婚,和什么人结婚。

旧的爱情脚本里,是从一个集体的、家庭主义的社会角度出发,希望大家你我他都合合群,什么阶段该干什么阶段的事情。新的爱情脚本里,是从一个原子化、流动的陌生人社会角度出发,爱情存在的目的是让个体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之所以觉得“爱情脚本”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是因为它给出了一种定义,符合ABC标准的是这个脚本,符合123标准的是那个脚本。OK,确定了脚本之后,开始套爱情脚本行为模式,如果是旧的爱情脚本,那希望男主外女主内、家庭为重、男方一定要比女方挣钱多……那么最好的结果是谈恋爱的两个人都拿着旧爱情脚本谈,才不会有大矛盾出现。如果一个人拿的是新爱情脚本,另外一个人拿的是旧爱情脚本,两个人碰在一块儿,可能大家吵架的概率会比较大。

Again,再强调一遍,之前看《爱的艺术》这本书,看得人懵懵懂懂,书里的概念太宏观了,也没有什么具体案例说明它的概念。看完《爱的艺术》之后我只记得这个书名,里面的内容一概不记得了——写的太学术了。《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这个书名虽然有现今公众号UC党之嫌,但也确实简单明了,足够吸引人。就是,作者提出“爱情脚本”这个概念,它其实是想把宏大的社会机制和个人的爱情倾向选择搭建了一条连接桥梁,看上去选择的是新的爱情脚本,或者旧的爱情脚本,其实是每个人的经济基础、成长经历、文化倾向等等因素共同影响构成的。观察一个人对旧爱情脚本或者新爱情脚本的倾向性,其实是对ta个人整套人生机制的观察和判断,是一种更深刻的了解。“爱情脚本”是分析个人的爱情倾向和他们本身的三观的钥匙,一种分析方法。

2

第二个有意思的概念是“为什么要追求爱情”。为什么?我也很好奇啊!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海里面一片空白,就是“确实啊,为什么啊?好像爱不爱的也就这样啊”的想法。书里的观点是发现自我和联结他人。

发现自我。佛洛依德说人有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就是想吃好的,不想干活,快乐第一之类的潜意识。自我就是控制本我的,告诉本我这样不ok,要吃点健康的要干活要积极向上。大家活来活去活得都是一个自我,但这个自我自己又很难发现,所以需要谈恋爱,用“你爱我吗”来代替“我是否存在”这种终极命题。

《亲密关系》里面说,

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伴侣记得我们的生日,我们要的是他们证明我们的价值。我们希望确认我们值得被爱。

这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确认的方式。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是独特的,我是值得被爱的,所以我是存在的。爱情可以让我们从平庸的生活里脱颖而出,变成别人家的宝宝,在对方的凝视里感受到自己是天下第一独特的珍贵所在。

不过我想说关于这一点发现自我,要是太在乎对方的目光了,反而会失去自己的主体性,也不可取。

联结他人。个人总是孤独的,有一个人出现,这就是一种新的联结。可以一起去做很多事情,以前没做过的事情,以前做过但没有和对方做过的事情,以前和对方做过但此时此刻又重新做一遍的事情,总归比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要好。一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了,要对抗生活的无意义实在是太难了,有另一个人的存在,会让自己保持继续行动和努力的勇气。

涂尔干说,

人类总是从与他人的关系中寻求自我的意义,单独的个人并不能构成其自身意义的充分来源。

这句话换成能听懂的说法就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和世界是脱钩的,不知道哪天就想不开,在物理上和世界也脱钩了;那么有另外一个人的存在,对方就是你的锚点,这个锚点让人可以稳稳当当地联结着世界。

写到这里我觉得可能暗恋单恋也是爱情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也是与他人的联结,虽然可能这个“他人”并不知道。就是一种“一天总算有点事情做”的感觉,在心里惦记着一个人总比啥都不想空落落的好,只是这个过程里没有另一个人参与罢了——所以第一点发现自我是谈不上了,就怕心里太扭曲,变成病娇。

我妻由乃有话要说

3

第三个有意思的概念是“爱情的差异性”。常言道爱情来得快,死得更快,一开始两个人看对眼,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后面因为某些莫名其妙的小事迅速下头。根据我在豆瓣“我今天遇到了一个Crush”小组的潜伏观察来看,有一些案例,e.g. 一开始觉得对方俄罗斯方块打得好,后面发现ta只是俄罗斯方块打得好;在网络上聊得神采飞扬,看见ta的朋友圈之后失去所有力气和手段……

书里面说,

真正要解决的从来不是差异,而是差异背后的价值判断。

两个人就是因为存在差异,才有了一开始的“激情”,才有了最初的吸引力;但也因为存在“差异”,某些观念上无法100%地求同存异,才会渐行渐远。

好!上面的内容是属于定义方面的内容,有了这个内容才能让人想明白为什么不爱了的原因。但我也不准备记录更多了,因为我根本体会不了上面的话(微笑)。

书里面说明了差异的来源之后,紧接着给了解决差异的方法,

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就是遇到冲突不要说“ta怎么可以这样?”,而是思考“ta为什么会这样?”。

也就是一种改变认知的方法,首先思考一个差异问题背后的价值判断是什么,不要先给自己脑海里钉上一个预设想法。

换成《非暴力沟通》这样类似心理学的书的说法就是,强调同理心,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出于满足自身某些需求的目的。遇到冲突时,别立即指责对方,而是思考“ta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是在尝试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需求。在日常生活里这样的行为方式也挺好用的。

4

还有一个“每天谈30分钟恋爱”的论点。这个概念是我在看《再见爱人4》听到papi酱说的,说她和丈夫老胡已经分居,两个人睡两间屋子里,但是每晚睡前老胡都会找她聊半个小时的天,然后各自睡去。可能papi酱和老胡是看完了沈老师的书才这么做的,每天谈30分钟恋爱,剩下的时间里爱跟谁逛街还继续跟谁逛,爱跟谁聊小说还继续跟谁聊,喜欢cosplay那就找同样喜欢的朋友一起玩,并不是所有事都要跟爱人一起做。

5

有一天晚上和同门讨论问题,说以前的一些控制方法只能让状态量最优,控制量最优不最优,也搞不清;但是线性二次调节器,它的优点就是让人知道控制量也是可以最优的。这就提供了一种分析手段,让人设计控制器的时候有了对比,e.g. 对比一下用线性二次调节器设计的控制器和比例-积分-微分设计的控制器,分析设计出来的控制器给出的控制量到底优还是不优。所以我觉得爱情也是一种理论,先有了理论指导,才能让人知道爱情是什么样子,不至于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