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读书总结

写在前面

上半年在微信读书开了一个阅读365天计划,因此读完了一些书。

半年大概读完了30本书,有些书是回顾,比如九州系列;有些书是科幻,看完《流浪地球2》之后又重新看完了一遍《三体I、II、III》;有些书是历史书,看完了讲南北朝和唐朝的部分,起码自己现在知道南朝有哪几个朝,北朝有哪几个朝了;还有些书是小说,重新开始捡起村上春树的书看了,他的书里我唯二可以沉迷看进去的是《1Q84》和《奇鸟形状录》,剩下的书一直读不进去,朋友送过我一本《舞!舞!舞!》,放在书架里面快7、8年了,还没有看完过。唯一不敢碰的领域是严肃作品,看不下去。

有三本书看完之后收获挺多的,拿出来记录一下。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沉思录》和《我在北京送快递》。

前两本是介绍斯多葛学派(Stoicism)的哲学,后一本是纪实文学,讲作者在北京工作的辛酸苦辣。

一、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这本书介绍了斯多葛学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虽然这本书分成了四个部分,从内容上面来看可以总结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斯多葛学派的历史;
  • 第二部分:践行斯多葛哲学的方法;
  • 第三部分:未来如何践行斯多葛哲学。

出于实用的考虑,我拿到书的时候只读了第4章到第7章,刚好对应了斯多葛哲学的4个要点:

  • 消极想象;
  • 控制三分法;
  • 宿命论;
  • 自我否定。

读完这四章内容之后觉得斯多葛哲学从两千多年到现在还有人在传播不无道理,有些哲学也许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了。于是把剩下的章节读完了一遍。话只拣重要的说,下面我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上面4个斯多葛哲学的核心要点吧。剩下的内容其实也很有意思,但写太多了就会“太长不看”,不如感兴趣的话就去看看书吧。

1.1 消极想象

我们应该这样生活,彷佛此时此刻就是我们的最后时刻。 ——塞涅卡

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感到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欲望沟壑难填。当我们努力得到某种东西后,就会失去对这个东西的兴趣,转而去追寻更有趣、更新颖的东西。这个时候感到的不是满足,而是乏味,这样的乏味让我们形成更大的欲望。

这样的过程就是享乐适应。举一个实际例子,我买了一个switch,买的时候觉得它居然有三个模式,真棒啊!后面switch又出了lite版、续航版、oled版,它们更好一些。lite版便携,续航版电量能打,oled版屏幕优秀。这个时候看见自己手里的初版switch犹如糟糠之妻,哪哪儿都看不舒服。再举一个人际关系的例子,比方有一天遇见了一位意中人,开始时十分甜蜜,激动人心,日思夜想,步入婚姻。之后在日常生活的琐碎里磨灭了爱情的激情,开始挖掘对方的缺点,开始期待一场新的、更有激情的爱情,和新的人开始新的关系。

那么内心安宁的关键就是要破除享乐适应,阻止自己把已经获得的东西看得习以为常。switch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玩游戏,只要能玩游戏,什么版本都无所谓。虽然后面推出的版本在原来基础上有一些改进,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它们都是用来玩游戏的,只是一些性能上面的差别,也不会说出了新版本switch后,初版switch连游戏都玩不了了。原来都没有switch呢,都玩不了任天堂的游戏呢,现在已经可以玩到任天堂的游戏了,也不需要奢求更多了。画质再细腻,操作再便捷,运行再流畅,但它们本质上都是一个游戏,没有更大的区别。而对于意中人,当时为什么会在一起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理由的,某个瞬间打动了你。虽然后面相处过程中有很多消磨感情的瞬间,但对方总是对方,总是你一开始就会喜欢上的人,总有对方闪光的点,这样的点是你们在一起的理由。

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失去某些东西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想象一下,某一天再也找不见switch了,你买的游戏卡带再也没法儿玩了,已经没法儿体验游戏的快乐了。这个时候就会开始回想拥有switch时的快乐——起码是可以用来玩游戏。想象一下,某一天意中人离你而去,你开始悲伤难过,干什么都没有精神,吃什么都没有欲望。但又转念一想,好啊,我的switch还在我手上,意中人也还在身边,这样会让自己更加珍惜ta们——幡然醒悟时物是人是。

更加具体地,可以时不时停下来想象“我们不会永远活着”,“今天就是我们生活的最后一天”。这样的想法会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欣赏今天的精彩,用积极的行动填满今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让我们滑向享乐主义的理由。这样想法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变自己在今天从事各类活动时候的头脑状态,让自己更加投入地行动。

1.2 控制三分法

任何无意义的事情都是不值得做的。 ——马可·奥勒留

另一个让我们感到不幸福的因素是,我们常常以改变外部世界的方式寻求满足,然而外部世界常常让我们感到失落。斯多葛哲学告诉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自己来获得满足。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求诸外物,后者求诸己。斯多葛哲学认为,如果我们要寻求满足,那么改变我们自己和自己欲求的东西,比改变周围的世界要好,也更容易。

怎么改变自己呢?控制两分法。这里想起来一个笑话,世界上的动物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象,另一种不是大象。看起来很冷幽默,但展开想象,那么让我们困扰的事情也可以分为两种呀,一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另一种是我们不可以控制的。可以控制的那就去行动,这样就少了很多困扰;不可以控制的那就不去想它,因为本身也控制不住,在思虑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反而增加了很多焦虑,或者没有得到想要的事物而产生失望。

爱比克泰德说,如果你拒绝参加你可能输掉的争斗,你就永远不会输掉一场争斗。争斗结果控制不了,干脆不去参加好了,这样困扰从源头上消失了。比如说你要参加一场网球比赛,你知道这场网球比赛你的胜率很低,那么获得内心安宁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参加它,于是就不会输了。

上面的阐述是控制两分法的思路。

这本书里将控制两分法更加深入地拓展成控制三分法。世界上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会有中间的灰色空间。那么对于一件完全不能控制的事情,我们还可以深入辨别它的属性,再分辨出来哪些是我们一点儿都控制不了的,哪些是我们可以控制一部分但不能全部控制的。那么控制三分法将事情划分为了三个部分:

  • 能完全控制的。例如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
  • 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例如明天是阴天还是晴天。
  • 能控制一些但不能完全控制的。例如打网球时是否获胜。

能完全控制的和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事情意义明了,不再赘述。这里着重解释一下什么是能控制一些但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

拿网球比赛举例子。按照控制两分法的观点,我们不能控制比赛的结果,总会有输了的可能性。如果输了,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这样的负面情绪使我们苦恼,那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去参加比赛。但用控制三分法的观点仔细分辨一下,网球比赛中,我们可以把外在目标转换为内在目标。即,外在目标是赢得比赛(如果不是打黑球的话,这是超出我们能力之外的目标,对此只能部分控制),内在目标是尽可能地发挥实力(这是我们内在能力,可以完全控制的)。将外在目标转换为内在目标之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于比赛结果的焦虑和不安,因为赢得比赛不是我们的目标,尽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只要尽自己所能发挥出实力,就已经达到目标了。

拿人际关系举例子。对于感情,虽然对方是否爱我这件事情很重要,但这是一件能控制一些但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对于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内在目标: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值得被爱。而不是外在目标:使她爱我。因为别人我们控制不了,不论多努力也可能没法儿完成这个目标,最后会打搅自己的安宁。

1.3 宿命论

一个优秀的人应该迎接命运的织布机为他织出的所有经历。 ——马可·奥勒留

宿命论分为针对过去的宿命论和针对现在的宿命论。

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沉溺其中,而是在这之中吸取教训,在下一次同样事情发生时不至于再次犯错。举一个例子,过去我们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比如看错一个小数点,导致整个项目失败。斯多葛哲学告诉我们,不应该沉溺在过去失误的自责中,而是要从这件事情上学会一些什么,比如说多仔细检查几遍,或者多设置几个人分别进行检查,来避免下次出错。

对于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说此时此刻,可以选择尽情拥抱享受当下,而非抱怨过去。斯多葛哲学认为,获得满足的最好方法,并不是去做一些什么来满足自己内心欲望,而是满足于生活本真,即我们现在不论拥有什么都已经足够感到幸福。

这与上节所述的控制三分法是一致的。对于过去,我们已经不能控制,所以无需关注;对于现在,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享受当下,接纳当下,无需忧虑过去和未来。

1.4 自我否定

追求快乐确实就想追逐一只野兽一样:当野兽被追上时,它会转过身来扑向我们,并且把我们撕成碎片。 ——塞涅卡

自我否定是消极想象的延伸版本,不仅要想象事情可能会步入最坏的结果,还要生活得就如同这些最坏的结果已经发生了一样。比如说,可以在某天想象一下自己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更进一步地,规划自己只能吃一餐饭,其余两餐尽可能吃得简陋一些。这样带来一个好处,会让自己更加珍惜现在已经有的东西,让自己更加能够体会到吃到的那一餐饭的珍贵和美味。

自我否定有两种方式:自寻不适和放弃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自己主动做一些让自己感觉糟糕的事情,比如在炎热的夏天不开空调不开电扇;也可以选择不去做一些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比如在炎热的夏天不去吃一个美味冰淇淋,或者不去买一杯冰爽奶茶喝。

这样做的目的是时刻让自己警惕起来,警惕快乐。快乐是有阴暗面的,如果体验到了强烈的快乐,那么就已经被快乐俘虏了,快乐阈值提高,以后再做同样的事情感受到的快乐不会那么强烈了,失去了对生活真实滋味的感受。

1.5 小结

消极想象、控制三分法、宿命论和自我否定,是斯多葛哲学的四项重要工具。除此之外,斯多葛哲学还开发了诸如如何履行责任、如何忍受侮辱、悲伤和愤怒、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建立个人价值观、如何面对死亡等多项工具,不一一赘述,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

看完这本书,感觉斯多葛哲学与心理学部分观点很类似,例如控制三分法的提法和阿德勒心理学中课题分离的提法很相似。他们认为消极情感是影响内心安宁的罪魁祸首,因此挖掘了许多避免产生消极情绪的技能,或将消极情绪最小化的技能。

斯多葛哲学是一门以实用为主的哲学。书里举了一个例子,如果问20世纪的分析哲学家,“我想过一种良好的生活。我该怎么做?”他会从词句上出发,对“什么是良好的生活”,“良好代表什么”,“生活代表什么”进行刨根问底地讯问。然后他会让你梳理在询问如何过一种良好的生活这个问题时你能够令人信服地确定含义的所有事物,并且解释为何其中的每个含义在逻辑上都是混乱的。他的结论是:询问如何过一种良好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问一位斯多葛哲学家,他则会详细地告诉你如何去做,需要什么方法。我认为,从字面意义上去探寻“良好生活怎么获得”是没有意义的,不如动手去尝试。

最后,我的想法是,避免消极情绪和抑制消极情绪是不同的两种方式。避免消极情绪是允许它的出现,并且想方设法让消极情绪离开自己;抑制消极情绪则是压制情绪,认为这样的情绪是不对的,然而情绪是会积累的,等抑制不住的某一天,它会像火山喷发一样不可阻挡地向你袭来。所以,不如接受消极情绪的产生,自然地面对它就好了。

二、沉思录

《沉思录》是一位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书。与其说是书,不如说记录自己想法的日记。这本书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不同版本翻译的好坏也影响着读者的理解深浅。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小册子,碎片时间里拿出来翻阅。沉思录分成十二卷,每一卷由简短的句子组成,在阅读体验上的确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2.1 摘录

下面摘录一节比较受启发的文字(11-13,ISBN:9787040345643):

第一,就你对人类的关系进行一下思考,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为了相互帮助;从另一个观点来思考,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统领天下民众,如同羊群中的领头羊、牛群中的领头牛。首先从这个前提来假想:倘若世界并非一盘分散的原子,则必定有掌管一切的自然。假如是后者,则较低级的事物是为较高级的事物而存在的,较高级的事物便是为整体而存在的。

第二,他们在就餐、睡觉休息以及别的场合,是怎样的人呢?特别是在思想上,他们甘心服从怎样的宗旨,其行为怎样让他们自己沾沾自喜。

第三,假如在这件事上他们做得正确,我们不必生气;假如不正确,很明显并非是处于他们的本性,而是因为无知。任何灵魂都不会甘心将真理放弃,也不会甘心失去公平、正直待人的能力。不管怎样,这类人不愿意被人称做不公正、无情无义、得寸进尺的人,简单来说就是害群之马。

第四,与其他人一样,你自己也时常犯错误,假如有某种错误你没有犯,不能说明你并非没有犯那错误的趋向,而仅是因为胆怯、重视名誉或别的卑劣的考虑才并未犯错而已。

第五,你还没有证实他们做错了事,因为很多事是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通常来说,在一个人给其他人的行为下“正确判断”前,一定要将很多事弄明白。

第六,当你大发雷霆或失去耐心时,应该想到人生是多么短促,不用多长时间我们就会一起毁灭。

第七,事实上让我们感到愤怒的,并非人们的行为,而是我们对那些行为的观点,因为那些行为受“他们的”理性所支配。将那种观点消除,将把这些行为归结为灾祸的结论抛开,你就不会感到愤怒了。怎样将那种观点消除呢?必须知道,我们不能将其他人的行为视为对我们的侮辱。因为除非侮辱是仅有的罪行,否则你也势必会犯很多过错,变成一个强盗或别的什么坏人。

第八,考虑一下,我们因如此行为而引发的愤怒和烦恼的行为和本身,其后果更加严重。

第九,平顺温和的态度是无法抵抗的,只要是真诚恳挚,而非虚伪佯装的。最凶狠、残暴的人又能如何对你呢?假装你始终平顺温和地对他,有机会就委婉地劝说他,当他要准备伤害你的时候,平静地纠正他:“我的孩子啊,你不能这么做,我们天生就不是为了做此事的,我不会遭受任何伤害。我的孩子啊,你不过是在伤害你自己罢了。”巧妙地让他知道情形的确是这样,蜜蜂或每一种具备乐群本能的动物皆不会如此行事。然而你不要用讥讽或责备的口气,应该亲密友爱、真心诚意,没有一丝敌意,不能如训斥一般,也不能故意向旁观的人卖弄,即使旁边有人,也应当像只有他一个人在那里一样。

细致地考虑一下上述九条规律,将它们视为天神的赐予,趁着你还活着,抓紧时间做这样的人吧。应该留意!虽然对人发脾气不好,但也不能恭维人,这两点皆不符合群性且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当将要愤怒的时候,要这样思考:发脾气并非男子气概,温和可亲的性格比较合乎人性,在男性中也比较常见。应该做一个温和可亲之人,而非暴躁易怒和抱怨不止之人,要拥有力量、胆识和勇敢。当一个人越接近平静、安宁,就越接近强壮有力。哀伤痛苦和激动气愤都是脆弱的表现,两者都可令人受到伤害或崩溃。

让若你乐意,请从阿波罗,即九位艺术之神的领导者那里接受第十项赐予,就是:“期望坏人不做错事简直是发疯”;因为那是在希冀无法实现的事。忍耐他们对其他人为非作歹,却希求他们不对你为非作歹,是多么缺乏理性

这是《沉思录》中最长的一节,读起来不是太明白,我找了另外一本书帮助我理解,《品读<沉思录>》(ISBN:9787108053770),在卷十一 与人为善 11-18。

(1)我们的本性让我们遵从社会合作的职责,一个人离不开其他人而存在。如果一个人冒犯了我们,我们可以想想,或许他并没有如此高的学历水平/生活经历/见识水平让他意识到这是冒犯。想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宽容待人。

(2)对方的行为遵从他们自己的行为逻辑,而这样的行为逻辑又是由他们过往的经历塑造而成。试图去理解他人因何而做出这样的行为,会让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对方。

(3)人人都会犯错,不必对别人的错误过于苛责。

(4)时间面前都是尘土,普通人是,伟人是,国家也是,人类也是,连宇宙都是。

(5)我们之所以愤怒或悲伤,是由于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判断造成的。假如我不认为这样的行为打击到了我,不认为这样的行为使我难过,只是淡然一笑,那么也会减少很多愤怒或悲伤的情绪。不过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十分困难。

(6)真诚待人,用自己的本性与人相处,保持好自己的本性,保持良善与温度,坚守想要有能力帮助更多人的初心,坚持学习、保持好奇心、尊重差异性、对生活保有热情及勇气。这样不至于失去自我,不能因为别人的行为失去自我。

2.2 小结

《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的笔记,每一部分间或有灵光闪现,但四散各地,零落散碎,读起来更加困难一些。《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成体系地阐述了斯多葛哲学的内涵,更加适合作为斯多葛哲学的入门书籍。

三、我在北京送快递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工作的回忆,全书分成四个部分:物流公司夜班、在北京送快递、在上海打工和其他做过的工作。

读完整本书,我的感觉是全书用词朴实,但情感恳切,把自己上班的辛酸苦辣一一记录下来,对于我这个还没有上过班的人来说,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也让我认识到工作的艰难和生活的困苦。

有作者对自己过往心理的思考:

我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总是惶惶地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甚至故意去吃亏,生怕别人怀疑我表里不一。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想讨好所有人的冲动是盲目和徒劳的。每个人都会以己度人,你永远无法让一个不真诚的人相信你的真诚。反之,你根本没必要向一个真诚的人证明你的真诚。

我在这里不惜笔墨地解释这些,是担心今天的读者不能理解当年的我为什么那么笨。因为就是今天的我,也觉得当年的自己笨得不可思议。如今我还得向无法相信我有那么笨的读者说明我真的有那么笨,这实在让人无地自容。

渐渐地,我意识到,大多数人都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而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我发现当一个人表现得无私时,别人回报他的往往不是友善,而是加倍的贪婪。

如果有人夸奖我,我会不假思索地立即否认,然后竭力贬低自己。因为我害怕他们以后发现我不如他们原来想的那么好,然后对我失望。我宁愿从一开始就说服他们,我根本就不好。我承受不了别人认为我好所带来的那种随时可能被“识破”的危机感。如果有谁要坚持不懈地夸我——不过这样的人很少——我就会躲着他、远离他。

可以这么说,我前面讲述的那些工作经历,无论取掉其中哪一段,都不会对今天的我产生影响。但是假如没有在北京的这一段经历,那么今天的我肯定会是一个和现在很不同的人——如果说脱胎换骨有点儿夸张的话,那么这段经历起码塑造了最初的我,就像给了我一个起点。如今我不会再为自己和别人的差异感到惶恐不安,相反,我珍视自己的个性。虽然我仍然很无知和胆怯,但在这之下多了一份坚持和信心。

有对工作的记录和思考:

初次干这活儿的人,都会掉一些体重。我有一个同事,入职只比我晚几天,他在三个月内从一百八十几斤,掉到了一百三十几斤。我原本就不算胖,但干了几个月后,也掉了十几斤。

记得我试工的第一天,没人告诉我这些时间安排,我是吃了晚饭才去的。这导致九点大家去吃饭时,我根本就不饿,所以什么都没吃,我以为半夜还有机会去吃东西。万万没有想到,接下来从九点半开始,一直干到早上七点,其间我只喝过水,再没进食的机会。我又没带干粮,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已经饿得晕头转向了。

而且人累的时候会这样想:洗太干净没有必要,第二天还是会弄脏的,再说高效的去污品也不便宜,打打肥皂也就行了。于是当衣服晾干后,甚至还能闻到浓浓的汗味。不过干了这种工作,自然而然地,人就会变得不介意这种问题。

睡觉才是最磨人的部分——对于日夜颠倒的生活,每个人的适应力各不相同。

比如曾经有一个女孩,小细胳膊小细腿,个子也矮小,看样子就不像能干这种活儿的。但人既然被送来了,也不能退回人力资源部,更不能推到其他组,还是得让她试一试。组长心里其实不想要这种人,怕她手脚慢,拖累全组劳效,而且吃不了苦,干一两个月就跑,白白把她带出来。于是试工的时候,组长特地叮嘱我们不要帮她。我前面说过,试工其实是最累的,没干过这活儿的人,一般需要一两周时间适应,身体条件本来就差的就更不用说了。可是,越是她这样弱不禁风的人,我们越不能帮,因为帮她无异于误导她,令她以为自己可以胜任。必须让她吃足苦头,若最后她还是觉得自己能干,那么才是真的能干。反倒是那些看起来壮壮的人,我们可以搭把手,帮帮他们。

我们也各有各的压力,各有各家里不顺心的事,谁也没有余力顾别人。在那种工作场所里,每个人都被生活压榨着,同情心因此透支,然后不知不觉地变得麻木、冷漠。

因为我们是实习生,几个月后就会离开,正式工不想浪费时间教我们。我们一般做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摆放杯碟、搬运桌椅等。

我在想,作者也是一位高敏感人吧,才会把周边的生活观察得这么仔细,才会把自己的心理描述得这么深刻。看完之后我心里会产生一个带着隔膜的共情,之所以有隔膜,是因为我还没有工作过,无法体会实际工作中痛苦;之所以说共情,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不是单独发生的,是广泛发生在各个行业的,自己也可以作为参考借鉴,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四、写在最后

其实我觉得看完这些书,生活也不会有好转的,不能把信心寄托在一本书或者几本书上,要寄托在自己身上。或许只有自己真正践行书里的观点,才会获得一些体悟。拥有哲学也依然会过不好生活,该悲伤的时候还是会悲伤,该难过的时候还是会难过。只不过拥有哲学之后,你知道怎么样去克服这样的悲伤和难过了。

《一一》里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因为可以从电影里观察到别人的人生是怎么过的——尽管是艺术作品,在现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但也是有参考意义的。那么书籍也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想把它写出来,总是有自己的道理的,总是想要表达什么的。

听播客,播客里面说道:

我们所知道的那些美丽的人,都经历过失败,经历过痛苦,经历过挣扎,经历过挫折。这些人是从深渊中找到了出路。这些人经历过莺谷之后,他就会有一种欣赏和敏感,他对于生活的理解使他们充满了同情、温柔和深切的关怀。漂亮的人是不会凭空变出来的,你看到的每个漂亮的人背后都是伤痕累累的。只是我们希望我们在经历这些莺谷的时候,有一些哲学能保证我们不会陷入到这种消沉里面无法自拔。

希望我们都能获得幸福。


参考阅读: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沉思录》

《品读<沉思录>》

《我在北京送快递》

播客:

奇想驿 by 产品沉思录: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0707220e0710c7342fa3216